檢察公益訴訟案件范圍
檢察公益訴訟案件范圍
根據民事訴訟法55條和行政訴訟法25條的規定,檢察機關在環境污染,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資產流失,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方面受到侵害,致使國家和社會公益受損,如果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檢察機關發出檢察建議后,行政機關仍不改,檢察機關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如果個人,團體造成環境污染,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危險,檢察機關可以發公告,也可以給相關組織發建議要求公益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如果公益組織不提起訴訟,檢察機關可以提起民生公益訴訟。
可見,檢察機關可以提起行政和民事公益訴訟,公益組織只能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我國個人不能提起公益訴訟,美國,印度個人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前,要先發訴前檢察建議。民事公益訴訟前也要公告,發建議,有訴前程序。公益組織無訴前建議。
如果認為我回答的對,請及時關注我,咨詢法律問題,多多互動,多多給我點贊,謝謝
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是民事訴訟,不是刑事公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八十四條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一)有明確的被告;(二)有具體的訴訟請求;(三)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公益訴訟的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 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公益訴訟制度是有別于傳統私益訴訟的一種訴訟類型。與私益訴訟追求個人的具體權益不同,公益訴訟是為保護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訴訟,比如對環境污染提起公益訴訟,具有通過司法糾正危害公益行為的公共目的性。它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作用,促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而且有利于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二、全國人大常委會明確授權檢察機關可以提起公益訴訟。2015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出臺《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的決定》,意味著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進入試點階段。2016年1月6日,最高檢發布的《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工作實施辦法》成為了檢察機關試點公益訴訟的具體“操作指南”。全國公益訴訟試點地區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的公益訴訟案件線索 ,以訴訟類型劃分有:行政公益訴訟,民事公益訴訟。以案件發生的領域劃分有: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領域,國有資產保護領域,食品藥品安全領域。
近年來,檢察機關辦理的公益訴訟案件有以下四個顯著特點:第一,從案件發生的領域看,主要集中于生態環境和資源領域,而破壞海洋壞生態環境和資源案件又是其中的難點和新熱點。第二,從案件的類型看,刑民交叉責任聚合已成為常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的入罪標準,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通常也構成刑事犯罪。第三,各地檢察機關辦案的訴訟路徑不盡統一,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先刑后民,即由基層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先辦理刑事案件,待刑事判決生效后,再由地市級檢察機關另行向中級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二是刑民并進,即由基層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檢察機關依法提起公訴時一并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后由基層法院的同一合議庭一并審理。第四,大多數檢察機關仍然秉持刑事相對優先的理念。雖然理論界與司法實務界有先刑后民、刑民分離、先民后刑或者酌定選擇等觀點,但從法治基礎理論和我國的一系列司法文件看,仍然秉持刑事優先的理念。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的當事人是可以和解的,人民法院也可以調解,但是和解或者調解協議不得違反社會公共利益。
本案中,經國土部門兩次下達《停止違法開采通知書》,但行為人并未停止開采,最終在當地形成約110米、寬35米、深10-17米的不規則深坑,造成國家礦產資源損失和集體土地的嚴重破壞,該案侵犯的是國家和社會利益,并且后果嚴重,故檢察機關拒絕調解。
您好,由于民事訴訟本來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訴訟,而公益訴訟只是一種授權性的訴訟,因此這種授權必須是法律的明確授予,即“法律規定的機關”是指法律明確規定有權提起公益訴訟的國家機關。在我國與社會公共利益有關的機關很多,黨的機關、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都與公共利益有關,顯然黨的機關、人大機關、審判機關是不能作為公益訴訟主體的,如果行政機關和檢察機關成為公益訴訟主體時必須有法律的明確規定。如果法律規定人民檢察院、行政機關可以提起公益訴訟的,在訴訟地位上,仍列為民事訴訟的“原告”。如果法律規定兩者可以同時提起公益訴訟,兩者可以協商;協商不成的,也可以作共同原告。
關于公益訴訟,先跟大家分享幾個數字:
最近檢察院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為群眾守護碧水藍天上密集干了數百件大好事,僅2016年12月一個月檢察機關就提起365件公益訴訟,而且檢察院起訴的被告絕大多數是國土、環保、林業等大家非常熟悉的行政機關。同時有707家行政機關在當月收到檢察機關要求及時依法履職或糾正違法行為的檢察建議書。
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是以有效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以“公益訴訟人”身份針對損害社會公益的行為和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不作為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制度,包括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
民事公益訴訟三步走
Step 1
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中,發現污染環境、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Step 2
依法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規定的機關或者有關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Step 3
若上述機關或組織沒有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社會公共利益仍處于受侵害狀態,則檢察機關以實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行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
行政公益訴訟三步走
Step 1
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或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不作為造成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Step 2
檢察機關先行向相關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糾正違法行政行為或者依法履行職責。
Step 3
若行政機關拒不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不履行法定職責,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仍處于受侵害狀態,則檢察機關以違法行使職權或不作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撤銷或者部分撤銷違法行政行為、限期履行法定職責、確認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等訴訟請求。
當你發現有污染環境、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或者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造成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侵害的,拿起電話撥打12309或者寫信向檢察機關進行舉報就可以啦。
以上是律師為大家講解的關于”檢察公益訴訟案件范圍“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小伙伴。